|
马上注册,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为道友
x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章萝兰)2004年,F1中国大奖赛第一次进入中国。但11年来,上座率始终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再加上昨日又遭遇阴雨天气,远赴赛车场观赛的车迷更是少得可怜,观众席上大片大片的空位触目惊心。
根据日前F1官方发布的《2013年全球媒体报告》,全年电视观众人数比2012年减少10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电视观众数量直降3000万,为观众锐减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2004年,中国曾掀起「F1热」,但激情持续短短两、三年,就迅速退潮。
除此以外,中国也没有名气响当当的F1车手,也令多数国人对这项运动兴趣索然。11年间,仅有马青骅这张中国面孔,而由于F1整体不景气,马青骅今年被迫转战世界房车锦标赛。
无翻译 中文媒体却步
遑论观众,中国媒体对F1中国的热情也在退潮。近几年来,赴现场采访的中国记者越来越少,媒体席位上多数是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中国大奖赛现场,中国记者已经是「少数派」,组委会准备的点心几乎悉数为西餐,且任何一场发布会都不提供中文翻译。
对中国大奖赛赔本赚吆喝的质疑,从未停止。有报道指出,为了承办F1,上海赛车场造价26亿元人民币,每年F1上海站的承办费2000万美元,这10年来共投入超过60亿元,而每年亏损至少1.6亿至1.8亿元。当然,上述说法从未得到官方证实。
评论:同热情甚至带着点偏执的车迷相比,从媒体的眼光看F1无疑更有一种说服力,特别是并非专业赛车媒体的观点可能更贴近于市场和事实。
一个连绵多雨的周末,对上海F1的上座率不是个好消息,决赛日仅仅4万多人的现场观众创下了11年来上海F1的新低。我们不用抱怨天气的原因,如果说观众已经购买了门票的我想他们不会因为天气放弃价格不菲的门票,只能说他们本来就没必去的决心或者说上赛发出去了大量的增票。事实上,每届F1赛事上赛在高校中和许多相关单位中发出的大量赠票已经不是秘密。
很奇怪的数字,2014年F1三天的总入场人次仍是18.5万人,和2011年一致,普遍的观点和现场大家看得到的事实是今年的观众数量明显变少。观众数据统计数字的得来我们无从考验其可信度,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F1中国11年正在滑向一个影响力和关注力的新低。
上赛的公关也许做得不错,国家级的媒体今年很少看到F1的负面消息。遗憾的是,决赛日4万余人的上座率让上赛这个能容纳20万名观众以上的顶级赛场一片萧然。从某种数据上来说,除却赠票意外最多2-3万人便是中国真正购买门票入场的车迷,这个数字难以支撑起中国F1的固定观众人群。
赛场外的随机调查。乘坐地铁的10个现场车迷中的6个表示明年不再来看F1了,他们的主要理由有“来一次太累”、“这种比赛来过一次就行了”这两种,回家还要排1-2小时的队伍;10个人中的四个人是拿到了免费的票子,都是别人给的。对于外地自驾车过来的车迷来上赛看F1更是个“梦魇”,离赛场几公里之外就被告知不能进去,基本上就自己去找停车的地方去吧,然后真正走路一小时以上去上赛,还没看到比赛先累你个半死。上赛设计之初预留的数万的停车位不知何以发挥其功能,我们能看到的停车场正在被上海大众新车停放、汽车文化功能区蚕食着。
中国赛车文化的核心不是竞技,是乐享赛事;一个做不到以车迷为本的赛事,难以培养起固定的观众群。不但是F1,中国还没有其他赛事能做到这一点。2015年的F1要学习国外开放观众露营区和狂欢区,也许是个美好的噱头吧,因为我们是“赛事是管理而不是服务”的现代中国。
遥想一下当年吧,2004和2005年我们F1起始的两年曾创下3天赛事26-28万的观众记录。在大家丧失了新鲜感和神秘感之后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只能是赛事服务上下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