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为道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99|回复: 27

昨天跟几个朋友找了个场地玩了下,体会出前驱车的乐趣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为道友

x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06 编辑

先看视频,再来文字的心得体会,视频只记录了我其中两次的,其他的都没拍啦,都太兴奋啦。



评分

参与人数 5速道米 +63 收起 理由
大毛球 + 7 MD,太给力了!
isuka + 6 很给力!
fissa + 20 辛苦了
maxfree_gz + 15 很给力!
yndawei + 1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23 编辑

首先,我车是改过密齿尾牙+LSD的,然后什么扭力杆防倾杆后桥撑杆能上的都上了。
动力方面,依然原厂1.6+KN69+SS全段,很普通的搭配。

另外一台车,宝马320手动,无任何改装。

游戏规则,为了防止兴奋过度,速度越来越快超过驾驶者的控制力后出现意外,特意在直道安排了4个桩桶,要求回到起点必须绕桩。跑2圈,然后在最后两个桩桶之间停车再掐表。

场地特点,沙石,不过还蛮平整,没有起伏的波浪。其实就是个学校的大操场的跑道,弯道很简单,体验过弯的感受足够了。

一刚开始带我们去的人跟我们说,场地蛮大,我们很是期待。
但是去到这里的时候看到是这样的场地,感觉好郁闷,因为以前一直都玩的是水泥地或者泊油路。相对抓地会很好。这种没玩过呢,会好玩嘛?

本来没打算玩的,后来他们说,来了就试试把,我就上去开了圈。

看着尘土飞扬,听着碎石在轮窝里敲打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好像跟拉力赛一样啦。哇靠,3个字,真过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09 编辑

我后来的理解,其实在刚开始练习车感的时候可以选这样的路面,
因为砂石路比较滑,抓地力比泊油路水泥路小,这样在车速不是很快的时候,就能做出失控的状态,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细心体会车身动态的感受。当然,对于信心爆棚的朋友,盲目小看砂石路的暗藏的危险,也是不能大意的。

正好,两个车很有代表性,一个前驱,一个后驱。可以在相同客观条件下好好玩玩,对比两种驱动方式的不同驾控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11 编辑

由于我是5.0密齿尾牙,低扭较大,视频上可以看出,起步油门给大了,车轮打滑耽误了不少时间。

应该车一动就入2档了,绕桩完后进入弯心准备出弯的时候就应该入三档了,再后面都可以保持3档不动。(原装齿比的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估计应该保持2档吧)

绕桩不多说了。就谈两个大弧度弯道,直线部分大力刹车,入弯点松刹车打方向,如果车速足够的话,已经能清晰的感受到车尾甩出的动态了,此时含住油门保持动力的不间断,(抱歉,当时我的注意力实在不能分心到油门多少转,估计3000吧)。根据车速来调整油门大小,以及因为车速的改变导致车身姿态的改变来修正方向,此时当然是要反打啦。此时车身的动态跟漂移没区别了,哇,前驱车也能玩漂移拉,哈哈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车外看,可能感受车身动态不明显,但是在车内,屁股会很敏感的传递甩尾的姿态。

出弯时候自然是全油门啦,不过直道不长无需升档,随即又一轮甩尾体验。

对了,全过程没有拉手刹。不过在休息间隙拉手刹玩,那也是很容易就出效果的。

发表于 2011-12-1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精彩,偶来顶顶
发表于 2011-12-1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起来再看
发表于 2011-12-12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路后的弯道,可以明显看到有点甩尾的倾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32 编辑

多跑了几圈后就很快能自己总结出一些经验了,玩的不亦乐乎都不想停了。

然后我们分别进行了几个项目来感受两车的区别

320轴距长,后驱,有DTC辅助,无改装。轮胎米其林PS3 205-55-16

206纯机械,除了ABS啥都没有,刹车wilwood小4活塞+310分体碟,啥钢喉后碟EBC高温皮能上的都上了。速道STD绞牙避震,软硬度调教约40%,22mm 3杆子,外置威耐防倾杆(调教为最硬状态),RC版后摇臂斜撑杆,MOMO 350mm直径方向盘。前避震塔顶顶吧。联锐RE30款轮圈+米其林PP2 205-45-16。加宽轮距前17mm后25mm垫片。好像关于操控方面的改装就这些吧。

车辆条件就是这样的啦。
我们先进行两车前后追逐的感受,分别更换前后顺序,然后分别还分漂移跑法和外内外走线跑法来对比。(入弯角度,速度,线路,两种方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几圈下来,我们总结出来,206追320的时候还是有后劲的,防止追尾没施展开,320追206的时候感觉有点小跟不上。究其原因,我们分析,1,这应该跟轴距和车重有关,206的灵活优势一下就出来了。2,320的后驱导致在这个路上容易出现漂移,而一出现后轮打滑DTC就会干预进来切断动力辅助刹车稳定车身,这导致出弯时候始终感觉有那么0.几秒踩油门很迟滞。而且由于进入弯心点的时候是为了给漂移做准备的,车头比较靠弯内的转向过度倾向,方向盘也是这个方向做准备的,DTC一介入,后轮获得抓地力,瞬间就出现真的转向过度了,又要来回修正方向,这应该也是导致车速慢的原因。

然后,我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后驱车来好好体验漂移过弯的机会啦。短按DTC钮1次半关DTC(我也搞不懂什么叫半关,反正车主是这么说的),长按就全关,他说全关蛮危险,他基本上没全关过。我不管那多了,直接关掉。
进入弯心,一切都如之前在脑海里反复千百次出现的状态一样,怎么反打,怎么回方向,怎么给油门。就好像我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漂移状态的,但是一出弯车头猛的朝向外侧车道冲去,我连忙来回回轮控制住车身,靠,惊出一身冷汗啊,还是大意了。后来分析应该是出弯时候,前轮因为是修正漂移状态时候的反打了,出弯进入直道的时候前轮没完全回正,此时车尾已经获得抓地力了,然后就……………………
以上都是在闪念之间顿悟的,也不停车了,直接继续绕圈,多多体会那个感觉。

后驱车在这个路面,真的是太容易甩尾了,用油门来控制车尾的感觉太过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总结,昨天过的实在是充实,过瘾。

分别开了前驱和后驱,深刻体会到。在遇到极限的时候,前驱车比后驱车稳定的多,很容易修正方向。后驱车需要更娴熟的技巧。
乐趣呢,都有乐趣,在掌握了技巧后,后驱车应该乐趣更多。(不就是漂移嘛)

最后,有一点感受蛮有意思的,那就是我的前驱装了LSD,整个过程中,我们三人一致都认可LSD的作用,因为在如此抓地的条件下,弯心能放心的踩油门,它就硬是不推头,那真的就是不推头。这也是我装了LSD这1年来,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深刻体会到作用。记得一年前刚装LSD的时候,还总觉得没啥用一样。一次偶遇现任青年莲花车队车手的飞哥胡云飞,他试我的车在泊油路上做了几次高速转弯及掉头,对LSD也是给出了正面而肯定的评价的。

这次我琢磨如果换成是差速器的前驱车,弯心油门过大只能顺着切线方向推出去了,处理方法只能是点刹降低车速。如此一来整个圈速成绩也就慢了。那只能高手在入弯前准确选择刹车点和刹车力度,把车速降低到最合适的速度。不过这非一日之功,刹车的技术比油门的技术高深太多。
(以上并非软文,我没说是在F那买的哦,嘿嘿)
当然,如果失去动力,刹车还是会出现推头的,看视频里最后一圈进入绕桩,绕过第一个桩桶后感觉之前直路减速不够车速还是过快又踩了一脚刹车,但是前轮方向已经指向左边,很明显的出现了推头,这也是最后几个绕桩很失败的原因,刹车真是门高级技术活啊。还要更多的练习才行。

计划下次再去玩,把手机架在车内拍一拍。


打字累死了,F多给加几米吧,哈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速道米 +30 收起 理由
fissa + 3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炎凉 于 2011-12-12 16:18 编辑

哦,对了,还忘记强调一点,在玩赛道的时候,小直径的方向盘的优势绝对是原厂那个大盘子无法比拟的,别看直径可能就小了几厘米。

开320的时候,对那个原厂盘子实在无法适应,特别是来回修正方向,倒来倒去的转盘子真是痛苦死了,不是我懒,实在是我的动作无法再更快了。

哦,还有,第二个视频里,最后出弯的那个姿态,好像WRC一样 啊,我很能意淫吧,哈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为道友

本版积分规则


速道改装车社区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自"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http://www.chinway.com.cn)",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2007-2020 速道性能改装车网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 鄂ICP备12008421号-2 )

GMT+8, 2025-4-24 03:19 , Processed in 0.1751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