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为道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7|回复: 4

转帖:数码相机发展史上的革命?我对“微单相机”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为道友

x
前言
      众所周知,目前专业的135相机市场已经被Nikon与Canon两家的单反系统所分割。面对这个高度专业化而且利润丰厚的市场,谁能不动心呢?
      但现实很残酷,专业135相机的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是如此之高。即便是收购了美能达,并且有卡尔.蔡司标志作为噱头的行业巨头SONY,也在这个顽固的市场上败下阵来。只留下悲剧的市场占有率与一句“有钱没文化,SONY肩上挂”的笑话贻笑大方。
      然而时过境迁,伴随着M4/3系统、NEX系统的出现,SONY、松下、奥林巴斯等品牌再次卷土重来,向占据高端市场的Nikon、Canon吹响了冲锋号。
      数码单反系统将死?“微单系统”将是时代的新宠儿?我们拭目以待!

      一、什么是"微单相机"?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本文在“微单系统”这类名词上,都特别冠以双引号。这是因为行业内并没有为这类新相机定义一个标准的名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SONY提出的“微单相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就连奥林巴斯也承认了这个名词。为了方便描述,本文暂时借用SONY的“微单”一词作为这类新型相机的名称。

    所谓的“微单相机系统”指主要采用电子系统取景设计+可更换镜头的新型专业相机系统。相比传统的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取消了反光板、五菱镜等光学取景部件。结合全新设计的镜头系统,在大大的压缩了相机体积的同时,保持了接近单反系统的画质。同时,相当部分“微单相机”在设计上将摄影与录像两大功能并重考虑。因此在未来,“微单相机”的影响还将极有可能波及到DV领域。


二、时代呼喊更细分的专业相机系统

      在胶片时代,专业135相机与普及型的135相机的底片的感光面积是相同的。成像的差别更多是在镜头上。因此,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普及型的135胶片傻瓜机也有可能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
      但是当相机在进入数码时代之后,专业级产品与业余产品的差距大大拉开了。目前市场主流的数码DC往往采用的是1/2.33寸的CCD感光元件,而主流的单反系统则是采用了APS-C规格的CMOS感光元件。两者的感光面积相差竟达12倍以上!
      感光元件尺寸的巨大差距,造成了目前单反系统对普通DC具有压倒性的画质优势。而在笨重的单反系统与轻巧时尚的DC之间,缺乏一种过渡产品。这使大量的业余用户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成为了单反用户。他们或许不需要专业的对焦性能、待机性能、连拍性能,但他们需要一款小型、高画质、价格适中的产品。

       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在单反系统上,D40、D60、500D、550D这类被玩家戏称为“塑料拖鞋”的入门小型单反是最最热销的产品。在一个侧面上也体现了这种需求。虽然Canon与Nikon在单反小型化上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为了兼容标准的135全画幅镜头,巨大的“法兰距”(镜头后组到CMOS的距离)便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限制。这便为目前的“微单相机”提供了市场空隙。


三、立足于小型化,向全能化发展是“微单相机系统”的必然

      虽然,目前很多“微单相机”的用户是将“微单相机”作为单反备机使用。但从长远看,“微单相机系统”必须打破这种格局,朝全能化发展。实现拥有独立的镜头群、摄影录像并重的目标。
      小巧、高画质,这是“微单相机系统”诞生的出发点。(单反一般巨大的超级DC“SONY-R1”便早已泯没于数码垃圾堆中。)
       但如果把小巧、高画质当成了“微单相机系统”的全部,把“微单相机系统”变成单反系统的附庸,那是永无出头之日的,也是必然失败的。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sigma的DP1、DP2(即将与它们为列的还有富士X100)这些不可更换镜头的产品,虽然满足了小型化,高画质的需求。但面对具有几十年技术积累的Nikon&Canon单反系统,不可更换镜头的设计注定它们可玩性有限,不能兼顾不同的拍摄题材,也不能在应用中独当一面,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所以,这类产品只能成为单反用户的备用机器,它们不会对现有的单反系统构成挑战。只能成为单反系统的附庸。不仅目标市场有限,而且一旦这些产品过时了,便是咋日黄花,很快为用户所遗忘。对品牌忠诚度的贡献非常有限。

       因此,想要对单反系统有所挑战,可换镜头的设计是必须的!而且只有构筑起独立、有特色的镜头群。“微单相机系统”方能成为一个新的体系去与单反系统竞争。毕竟传统光学的进展已经是微乎其微,相机的镜头的寿命要比机身长得多。当机身淘汰的时候,留在用户手里的镜头便会非常大的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所以可换镜头的设计既提高了产品的扩展性、可玩性,同时也是造就品牌忠诚度的利器。
      在这一点上,目前M4/3系统做得最好。经过奥林巴斯、松下的努力,目前该系统的镜头群已经初具规模。特有的AF饼干镜头、3D镜头、HD静音镜头、还有确善能出品的F0.95超大光圈镜头。这些镜头资源甚至在体积、价格、录像等方面对现有的单反系统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四、抓住Nikon&Canon单反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发展专业、特色镜头

      目前Nikon&Canon单反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产品线、产品成熟度、用户群、价格等各方面的情况均好像是天衣无缝。那么它们的“阿喀琉斯之踵”(要害)在哪里呢?
      我认为,Nikon&Canon单反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占据市场95%以上的APS-C画幅单反没有“专业且专用”的镜头群!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仅仅是135全画幅单反的附庸!
      因为目前无论是Nikon还是Canon,专业镜头均是为135全画幅单反所设计。应用在APS-C单反上,由于焦距折算的问题,使得镜头的效果大打折扣。

    举例说明下:

      24mm镜头,在全画幅上是标准的大广角镜,接到APS-C画幅单反便成了36mm的人文镜头,视角严重牺牲。拿个7D+24L2来与5D2+35L比,镜头价格、景深控制、畸变等方面依然落败。

      35mm镜头,全画幅上的人文视角。在APS-C画幅成了标头。大家都知道的,50mm 1.4的镜头大概2500元就能买到。而35mm F1.4的镜头,CANON是9000元,NIKON是10000多!同样的,即使你用7D+35L来与5D2+EF50 F1.4比,景深控制、畸变等方面依然落败。

     50mm镜头,全画幅的标头。这是单反系统里面获得大光圈、高画质镜头中最便宜的焦段。而用到APS-C画幅单反上便成了中长焦,题材大受限制。充当廉价的人像头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忘记了,50mm镜头很多都是采用双高斯光学结构,焦外二线性非常严重,与真正的人像镜头比,差距还是巨大的。

     更多的例子,就无须一一赝述。而且大家还要考虑到,上面的说法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中,APS-C单反使用顶级镜头的问题还更多。例如:笔者的50L用在1000D上,跑焦严重。F1.2的镜头在1000D上只能收到F2.8使用。而50L搭配5D MARK II,1.2全开的效果都相当不错。又如笔者之前使用NIKON的D70+XGP,对焦速度如“老牛破车”,一次偶然的机会借用了别人的D3,结果XGP的对焦速度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简直可以用“风驰电掣”形容……

      虽然目前Nikon、Sigma等镜头厂家开始修补这个缺陷,推出了一些APS-C专用镜。例如Nikon的35mm 1.8G及85mm F3.5marco。但总的说,还是定位尴尬。因为这些镜头不管怎么设计,出于产品定位的问题,它们必然还是全画幅镜头下的“小弟弟”。期待它们有突出的画质表现,都是不现实的。

       而这个现象,恰恰是目前“微单相机”最大的机会。首先,采用电子取景,反差对焦的“微单相机”不会存在“大光圈跑焦”的问题。其次,“微单相机”更自由的“法兰距”和更自由的画幅为镜头的设计提供了便利。如果“微单相机系统”利用好这个优势,是完全能对APS-C单反造成巨大冲击的。

       目前M4/3系统中,松下推出的20mm F1.7饼干镜头,便羡煞了无数APS-C画幅单反的玩家。论体积,20mm 饼干头肯定是最小巧的。论重量,20mm饼干头是100g,Nikon 35mm F1.8G是200g,SIGMA 的30mm F1.4HSM是400g,Canon 35L是580g。

       而在如此小巧的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下,20mm饼干镜头却做到了BT般的画质。F1.7全开的情况下,搭配GF1,中心分辨率高达2619线。已经接近了GF1感光元件的极限。反观单反系统的数码标头,又笨又重。即使在大光圈下的表现略有亮点,也往往被APS-C画幅单反那悲剧的对焦性能所掩盖。

      与之类似的,还有三星的30mm F2镜头。根据网友的反馈,该镜头也是好评如潮。再考虑到松下即将推出的25mm F1.4新镜头。如果各大品牌继续在这类镜头上投入研究,并丰富焦段。那么未来的“微单相机”完全可以在画质上撼动、甚至超过APS-C画幅单反!
   

    五、展望未来,“微单相机系统”更精彩。


       M4/3走向普及之路
      当年奥林巴斯推出EP-1的时候,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该死的高价格也彻底的断送了EP-1的出路。面对SONY新推出的NEX系统,M4/3系统甚至有陷入边缘化的危险。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关键时刻,松下的GF1杀价了,奥林巴斯也识相的推出了EP-L1与EP-L1s两款低价入门机。再次将市场占有率夺回。

      价格从来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一个系统的成功,普及机身很重要。Nikon、Canon可以把入门单反做得跟塑料玩具一般,“微单相机”又何必一定要坚持高高的身价等死呢?期待M4/3系统日后新品的价格更给力!


      令人浮想联翩的NEX系统
      当SONY推出NEX的时候,巨大的E卡口便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SONY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把NEX的卡口做得如此极端?难道日后会有135全画幅的NEX相机?联想到SONY一直削尖了脑袋要往高端市场钻,E卡口背后的秘密更是令人浮想联翩。



       更小巧更宜人的Nikon-Q系统
       Nikon虽然在单反市场上与Canon平分秋色。但Nikon在普及型的DC产品上并不成功。因此风闻Nikon将积极参与“微单相机”的说法我认为是可信的。但Nikon对“微单相机”的定位显然有别于SONY、松下。Nikon更多的是希望把“微单相机”作为单反系统向下的延伸,借此蚕食高端DC市场。因此,未来Nikon的“微单相机”应该对比现有的M4/3、NEX更加小巧,更加便宜。但性能会与现有的单反系统拉开一定的档次。


       “寒流”来袭,三星不可小觑
       “微单相机”更高的电子化程度为传统的电子巨头三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SONY联合卡尔.蔡司,松下携手LEICA类似,三星也与光学巨头施耐德套上了关系。虽然三星目前的产品更多的是处于跟随策略,但相比日系品牌,韩国产品往往在外观、价格上取巧。而且三星具有优秀的推广团队与巨大的资本实力为后盾。一旦市场成熟,“微单相机”这杯羹,三星是分定了。



      这是一次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
      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希望与机会。在目前市场边缘流口水的小弟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老大。以设计饼干镜头著称的PENTAX、曾经试水过单反,且刚刚推出复古旁轴的富士、高端DC颇有造诣的理光……在面对“微单相机”的大潮,它们会有所作为吗?我们拭目以待。



       CANON--不可忽视的老大
      在目前的相机市场上,Canon是唯一大众市场与专业市场通吃的品牌,也是目前相机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大。由于Canon是现有相机格局的受益者,所以Canon对“微单相机”的冷淡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可以预料的是,Canon必然在未来推出更小更廉价的单反及更高档的DC封杀目前“微单相机”的市场。届时,入门单反、“微单相机”、高档DC之间的性能界限将更模糊,竞争更激烈。而作为消费者,我们可选择的余地也就更丰富。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速道米 +22 收起 理由
今天没货 + 15 辛苦了!
2046 + 7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当年第一部数码相机是柯达200万像素的,然后是在香港买了个忘记什么牌子的350万的,然后就是索尼T50 720万的,然后就是T77 1000万像素的,然后就断念了~~~~~~
发表于 2011-1-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单+老头,轻装上阵的顶一下~~~~~~~~
发表于 2011-1-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学习下!
发表于 2011-1-7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反出了大半个世纪,还是最专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为道友

本版积分规则


速道改装车社区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自"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http://www.chinway.com.cn)",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2007-2020 速道性能改装车网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 鄂ICP备12008421号-2 )

GMT+8, 2024-11-22 10:56 , Processed in 0.0653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