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为道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5|回复: 3

《财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2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为道友

x
《财经》创始人胡舒立率60余人集体辞职
来源:新文化报
时间:2009-11-11 08:07:07
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证实,《财经》创始人,现任主编胡舒立与60多位员工集体辞职。起因是以胡舒立为首的员工,和“联办”在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消息称,胡舒立有意在中山大学执教。

A 2.jpg
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

11月9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证实,《财经》创始人,现任主编胡舒立与60多位员工集体辞职。起因是以胡舒立为首的员工,和“联办”在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消息称,胡舒立有意在中山大学执教。

新文化报11月10日报道 据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对于证监会和交易所而言,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其职责应集中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而非代市场选择……”这段话出自11月9日出版的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名为《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作者胡舒立。

胡舒立在完成11月9日的《财经》后,已于昨天向“联办”正式递交了辞呈。

离开 “联办”先提出让胡离职?

昨天,北京一位消息人士称,胡舒立已在上午递交了辞呈。

“早上,胡舒立、王烁等4个编委去‘联办’开会,随后传出了递交辞职信的消息。”这位消息人士说,“我听说,当时的情况是‘联办’先提出来请胡舒立离职,而后者对此早有准备,辞职信就带在身上。其实,双方已经达成了默契,完成11月9日的《财经》杂志后,胡就会离开。”

就此,本报从正面渠道求证。《财经》杂志公关负责人张立晖证实,胡舒立确在昨天递交辞呈,“联办”方面已接受了胡的辞职申请,并感谢她在担任《财经》主编期间作出的贡献。双方履行过必要手续后,胡舒立将正式离开她一手打造的《财经》。

10月中旬,本报曾独家披露“11月9日《财经》杂志出版后,其编采团队或将大批离职”之消息,至此得到初步证实。

中午开始和中干谈话

从昨天中午始,《财经》杂志社内部迎来了“谈话时刻”。

“《财经》编委开始陆续找中层干部谈话。”某知情人士透露,主要的谈话编委是《财经》执行主编王烁。据网络媒体报道,王烁本人也已于昨天递交辞呈。

知情人士说,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胡舒立等高层即将离开《财经》,创办新媒体平台,欢迎同仁共去创业。当然,去留任君自主选择。“中层干部回去再去向部门员工传达。”这位知情人士说,“昨天是《财经》出刊日,按要求是全员上班,因此很多人都经历了谈话过程。”

《财经》杂志内部人士透露,多数员工早已知悉此事,因此所谓的“谈话”,无非是把人所共知的事实挑明。“想走想留的早就有了主意,不会因为谈话而改变什么。”这位人士说,“领导找我谈过后,我立刻就递交了辞职信。”

本报上月曾报道,除了美编高层外,《财经》杂志副总编辑杨大明等领导核心,也将一同离开。此消息尚未得到权威渠道的进一步证实。

离开前保持了杂志水准

《财经》本期杂志,仍然有料。一位受访的离开者认为,“我们兑现了承诺,保持了《财经》杂志的水准。”

据悉,昨天的大规模“谈话”,并没有妨碍杂志社内部正常的选题会和编前会等工作流程。“这些都照常开了,没什么问题。”一位内部人士说,“大家是有职业精神的。”

不过,随着人员的离职,《财经》原有的一些信息资源或许也将随之消失。一位内部人士直言不讳地说,“我的资料,我都会带走,这没什么可说的。”

去向 胡舒立落户中山大学

有消息称,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媒体确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程焕文昨晚确认了这个消息:胡舒立已签约加盟中大,将出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做院长,我就不做了。”

离职事件脉络

导火索:与“联办”分歧升级

据员工及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大规模辞职的起因是以总编辑胡舒立为首的《财经》员工,和主办方“联办”在商业策略到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

谈判:一点也不顺利

知情人士说,胡舒立曾和“联办”进行谈判,以期争取到对该杂志未来更大的控制权,但一点也不顺利。

辞职:经营团队集体出走

9月25日,《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正式辞职;9月29日,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递交辞呈。

再辞职:胡舒立离开

11月9日,在新一期《财经》出版后,胡舒立、戴小京向“联办”提出辞职,并获批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迹正在坍塌 胡舒立的艰难时刻

来源:长江商报时间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评价《财经》杂志时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

现在,这个奇迹正在坍塌。

5年前,《财经》记者前往广州报道“南都案”。5年后,南都记者跑到北京报道“《财经》震荡”。中国传媒业的进化史竟然如此吊诡,程益中被迫入狱,胡舒立拟将辞职——两人可谓不世出的新闻业标杆人物。

体制之困

4月下旬,我在泛利大厦19层接受主题为杂志转型网络化的培训时,胡舒立以惯有的犀利如锋的语言说,“我不用考虑经营,他们天生就应该赚钱;我不需要说服投资者,挣钱再多也不能花”。

与投资方联办的关系此时已现芥蒂。

屡屡报道体制弊病的《财经》,先天就受体制之困。

《财经》杂志创办头几年,胡舒立作为主编连编委会成员都不是,不能出席《财经》杂志决策会议,作为灵魂人物的胡舒立在最初几年只是打工仔,和股权沾不上边。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财经》对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

众所周知,《财经》记者工资在业内并不高,与其崇高名声实不相称。

这次《财经》震荡并非表面上的人事纷争,并非简单的利益之争、权力之争,可能更多涉及的是战略之争、道路之争和理念之争。

1998年受邀创办杂志时,胡舒立提出条件:王波明永远不能干涉她的编辑部。

在胡舒立的力主与坚持下,编辑部与经营部门设立了一道鲜明的“防火墙”,信奉编辑独立是对商业利益的最好保障。

就我所知的两则案例,一为黄光裕出事前夕,国美一高层提着几十万要赞助《财经》会议活动,被拒;一为某大银行看到即将付梓的一条新闻,提着30万去找胡舒立“控负”,也被拒。

独立性原则的回报堪丰。《财经》11年来先后发表了“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SARS调查”、“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上海社保案“、“谁的鲁能”等一批重大财经新闻报道,成就其国内首屈一指的财经媒体地位。

战略分歧

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编辑部与出版商关于未来战略出现分歧。

《纽约客》数月前报道说,财讯传媒(0.214,0.00,2.89%,经济通实时行情)董事局主席王波明谈起胡舒立的时候,脸上划过一种不耐烦的表情,半开玩笑地说:“我怕她!”

经济不景气也在考验王波明。财讯传媒上半年财报亏损4110万港元,《财经》带来的收入约为5410万港元,仅比去年下降了16.9%,《证券市场周刊》的收入降幅高达66.1%。

更大的压力可能在于媒体环境的收紧,联办以及其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对于采编权的干涉越来越多,短短几个月,从央视到石首到新疆到通钢,《财经》已经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正是这些调查性报道,支撑起胡舒立为业界称道的“新闻专业主义”梦想。

出版商希望内容局限于金融数据,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少做政治、法制、揭黑报道。这显然为胡舒立所不乐意,她希望继续提供更广泛的新闻报道,尽管有时可能会挑战媒体环境的极限。

杂志主业之外的项目也受到牵制。

早在3月初,《财经》未公开的计划,是以布隆伯格和道琼斯为目标,和香港大亨李泽楷合作一个英文通讯社,发布《财经》记者的报道。但这个“财项目”最后未能获得出版商支持。

“财经网是《财经》生存下去的必须”,这两年,胡舒立全力推出财经网,去年2月改版以来的人员已达180人,但很显然,包括进一步的软硬件设施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投资。

由此,雄心勃勃的胡舒立及其高管希望控制杂志的融资,从而扩张业务,发展包括新闻服务在内新的媒介产品,也希望引进新的投资,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但显然已遭到反对。

何谈理想

“厂主总是对的,工人总是错的。”这是狄更斯笔下的《艰难时世》。

现在正是胡舒立的艰难时刻。胡舒立出走拷问各方,不仅仅是体制,不仅仅是联办,不仅仅是《财经》,也包括胡舒立自己。

最新消息说,胡舒立所辖的采编队伍出于职业道德考虑,还要继续坚守两期,可能等到11月9日的杂志出版后,才正式离开。

没有了“灵魂人物”胡舒立的《财经》还叫《财经》吗?

不可想象,失去胡舒立的《财经》将会如何?不可想象,失去《财经》的中国财经纸媒将会如何?失去胡舒立及其主创的《财经》杂志,中国深度新闻纸媒的未来,更是不可想象。

因为,除了胡舒立之外,还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全独立”的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

10月7日,心情复杂的胡舒立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无法确定的愿景》。

她写道:“愿景可能总是很远很远,我作为乐观主义者,也得不断调整,然后努力地靠近着。或许,通过今天这种努力,外人可以窥知我对未来的‘预测’。所以,我只想回答:想知道我对40年后的中国有何遥想吗?请检索我今天的脚印吧。”

稍早前,程益中在一个非公开场合对我说,媒体不过就是大众利益的“看门狗”,社会分工就是舆论监督,这个社会有喜鹊,也必须有啄木鸟。

胡舒立说:《财经》就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现在,这棵树暂时拒绝了啄木鸟,树,还是更喜欢喜鹊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办过杂志~~理解!

这个杂志在财经界相当有影响力的~
发表于 2009-11-1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为道友

本版积分规则


速道改装车社区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自"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http://www.chinway.com.cn)",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2007-2020 速道性能改装车网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 鄂ICP备12008421号-2 )

GMT+8, 2025-2-2 12:59 , Processed in 0.0659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