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05
倪群燕一家被认为是村里最乐于助人、最好客的。地震之后,他们家默默地接待了很多部队官兵、新闻记者。她哥哥为人憨厚,是村里民兵连的,村里需要帮忙的时候,他都会去支援。
摄影:倪群燕
汶川县威州镇牛脑寨
都江堰打工 18岁
倪群燕用相机拍下自己的绣花鞋。羌民的服装和衣物都还保留着手工制作。(任悦老师喜欢这张。)
村民到地里干活,要通过危险的滑坡路段。(我喜欢这张,村民行进在这种险恶道路中,却习以为常。))
帐篷学校里的两个小学生。(天啦,我太喜欢这张了,倪群燕简直是个大师,光线,构图,俩孩子的表情,破旧的语文课本,你能说不是大师之作?天涯的编辑GG与我有同感,作了推荐,谢谢!)
倪群燕:这是从地震陪伴我到现在的一束花。(统一水瓶插花,和汶川MM阿美门框上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显示着妙龄姑娘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08
在松潘县打过工的彭富伟很少笑容,总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地震后,他一直在中坝安置点当志愿者,帮助村民们做事,准备把村里的羌绣拿到北京去卖,帮助村民们改善灾后生活。
摄影:彭富伟
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
打工 24岁
高山峡谷的地理风貌固然美丽,但也埋藏着很多地质灾害隐患。(整个村落房屋一片垮塌。)
彭富伟拍了一胶卷羌绣。他从乡亲们那里收购了一批羌绣,准备卖到北京去,他希望这样能为乡亲们带来收入。9月初,有一位北京老板要收购这批羌绣,这也许是彭富伟的第一笔生意。
这篇土地早受过重创,仍然掩饰不了她的美丽。
但愿彭富伟能帮助龙溪寨的乡亲们早日从废墟中重建美丽家园。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10
兄妹都是汶川杨柳湾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地震把学校震坏了,现在政府已经安排所有的学生到西昌去异地复学。
摄影:李涛李静兄妹
汶川县禹碑岭村
李涛12岁 李静8岁
摘李子。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种了各种水果。水果是他们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地震之后没有人来收购,大部分直接烂掉在树上。
垮塌的房子。所幸的是,禹碑村没有伤亡,地震时他们都在地里干活。
李涛和伙伴们在地里玩耍。8月份,他被安排到西昌异地复学。
地震之后的千疮百孔,通往山寨的路都这样崎岖。(这两个小兄妹,小小年纪却能想到拍下了遭受严重地质灾害破坏后的地貌)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11
郭宇郭峰兄弟是汶川杨柳湾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平时住在学校,从学校回家需走1个小时山路。家乡禹碑岭海拔2000多米,家里养的牛每天要赶到3000多米的山上放养。
摄影:郭宇郭峰兄弟
汶川县禹碑岭村二组
郭宇8岁 郭峰10岁
禹碑岭村子一户人家的房子在地震之后的情形。
郭宇在他们家的过渡房前。(在水泥裂缝中茁壮成长的玉米苗在很多村民的镜头下多次出现,显然这张不是刻意为之。)
郭宇和郭俊,他们是杨柳湾特殊教育学校同学。(镜头前的小孩,很少有笔直站立,两手贴裤缝的“标准”照相姿势,抓拍镜头又往往很精彩,只有拍摄者和被拍者非常熟悉才能做到这样随意和放松。)
在大山里,蜥蜴随处可见,他们的玩具就是这些小动物。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13
郭俊是汶川杨柳湾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农闲的时候就到汶川县城里打工挣钱。
摄影:郭俊和杨玉强
汶川县禹碑岭村二组
郭俊12岁 杨玉强6岁
从禹碑岭村俯瞰汶川县城,村子的海拔约2000米。(我总难以想象这些大气的图片是10来岁的孩子拍的。)
禹碑岭村村民们的帐篷。
郭俊和伙伴们在一起,他们三个地震前都在汶川杨柳湾特殊教育学校上课,平时住校,周末走2小时山路回家。
被震塌的羌碉。(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拍很多亲人朋友的人物像,但他们会拍更多风景照。)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15
郭勇斌是威州中学高三毕业生,他家就在县城边上的禹碑岭上,从学校走山路回去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已被四川康定学院录取,一年需要4000多学费,如今学费仍无着落。
摄影:郭勇斌
汶川县禹碑岭村二组
高三毕业生 19岁
从禹碑岭俯瞰岷江环绕的汶川县城,村民们正从城里购买日用品归来。
地头休息的村民。(我也总不明白,如此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遭受了如此大的伤害,这里的人们还是那么积极开放,多么朴实的人们。)
禹碑村村民每天都要把牛赶到这个山顶上吃草,来回需要4小时。
老大爷在门口抽烟休息,他身后远处是汶川县城。(如果不告诉你这是灾后的汶川小山村的一位老人,你会一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小山村的可爱老人。)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17
这台相机本来要送给一位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但竟然辗转很多次没能送给他,相机被志愿者们互相传递,最后到达这所学校孩子们的手里。
摄影:桂溪帐篷学校
集体作品
板房学校里用的小黑板。(这张图的色调,道具,构图,看起来像不像是摄影师的摆拍?可它就是学生们拍的真实场面,我们可以从小黑板上的字看出,他们刚上完一堂关于排比和对偶的语文课。)
学生们的“书包”和“座椅”。
悠哉泡澡的水牛。(你不看远处严重滑坡的山体,也许这里还是没得让人心惊的一个地方。)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20
苟安英是个36岁的农村妇女,家乡龙溪寨曾经是个美丽的村庄,地震把村里的大部分房屋摧毁了。她平时就在家里忙农活,摘花椒,挖土豆。她的弟弟苟小勇在汶川打工。
摄影:苟安英
汶川龙溪乡龙溪村
农民 36岁
震后的龙溪寨满目疮痍,远处的山上随时都会发生滑坡。(我感觉这张图,怎么说,很梦幻的感觉。自然的美,惊险和破坏性合而为一,有艺术的感觉。)
龙溪寨余碧华老人。
昔日美丽的龙溪寨已是废墟一片。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26
陈金铭6月初到牛脑寨支教,牛脑寨地震后停水停电。他在震坏的教室里搭了一张行军床,带领80多个学生,两个月后他离开牛脑寨,孩子们都哭了。
摄影:陈金铭
汶川威州镇牛脑寨
支教志愿者 25岁
最后,我想好好讲讲陈金铭的故事给大家听。
从6月初来到牛脑寨,陈金铭在这里支教已经一个多月了。和很多羌寨一样,牛脑寨也在很高的山上,汽车在崎岖的泥路上盘旋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见到陈金铭时,他正带领一帮小学生在打扫教室。整个学校,就只看到他一个大人。学校所有老师已经回家了,学生8月份都要异地上学。6月之前,这里的孩子都由进驻的铁军来教,后来陈金铭和一个志愿者被派到这里接手。他们的任务是进行半个月的夏令营活动,如今,另外一个志愿者已经离开,而陈金铭坚持留下来,因为很舍不得纯朴善良的孩子们,打算等到8月底学生去外地上课后再离开。
牛脑寨的支教生活非常艰苦。刚开始,陈金铭每天都是靠自己带来的方便面等干粮度日,“吃得都吐了”。后来和村里人熟了,就会偶尔去村民家吃饭,每顿付5元。上星期,陈金铭经过自己的争取,终于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他每天可以在村民家吃饭,当地政府会发放相应的食物给该村民。
地震后,山上的水和油一样珍贵。陈金铭一个星期或者十天才洗一次澡,还得到几里外的水井湾组,从水井里提一桶冰冷的山泉水,然后躲到树林里冲洗。见到他的时候,他胡子拉喳,黑,脏,一点看不出才25岁。陈金铭住在已经是危房的教室里,因为担心余震,他的床就靠在门边,晚上也不关门。
陈金铭现在每天一个人教一个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共90多个学生。上午只教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因为高年级的大孩子上午要帮家里干农活。孩子们普遍缺乏维生素,经常流鼻血;天气热,在帐篷里上课会中暑;下雨天,路途会有塌方——这些都让陈金铭担忧。
采访完已经是傍晚7点多,陈金铭跟我的顺风车下山。他要给父亲打个电话报平安——山上没电。晚上他就住我们帐篷,在军车洗了个热水澡,看电视,一直看到凌晨一点多。
陈金铭是做美术设计的,他有一些视觉想法和主张。
一棵玉米苗从震裂的水泥屋顶上顽强地长了出来。
孩子们放学后在玩耍。地震后,他们在牛脑寨帐篷小学上课。
牛脑寨水井湾,夫妻俩在地里挖土豆。
羌族老奶奶柴志华地震后每天都在废墟里掏东西。地震后她因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羌族老奶奶”博文而广为人知。
牛脑寨的早晨,炊烟四起。(废墟中的炊烟,使我又产生了梦幻的感觉。很生活,也很艺术。)
fissa
发表于 2008-9-12 02:28
摄影:陈金铭
汶川威州镇牛脑寨
支教志愿者 25岁
从牛脑寨俯瞰汶川县城。(又见遭受严重地质破坏的地貌,很美,也很震撼。)
花椒是山寨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0火红的花椒,房顶下的包着毛巾的羌民,以及拍摄者的影子,构成一副美不胜收的作品。)
牛脑寨海拔2400米左右,被称为云朵上的羌寨。
田间休息的牛脑寨村民。(又是劳作休息,又是淳朴的笑脸,这些画面让人心动。)
躲过了灾难的猫和玉米。(我要强烈推荐这张图,这个画面被疏离的栏杆后面的玉米和一只眼神迷离望但镇定、向镜头外的猫占满了,它传达出一种神奇的魅力,我说不出来,但我非常,非常喜欢。)